今年暑期档的“陈思诚电影套餐”如期而至——与之前多部悬疑向、社会话题向的片子相似,《恶意》同样是“老带新”模式,因此不难想象,该片同样也烙印上了较为强烈的陈思诚风格。
这点不算好事,也不全是坏事。
《恶意》的故事带着浓浓的露骨、抓马以及不加节制的批判,对一些基本道德准则和不义之事也总是在观众面前反复揉搓,重油重辣,口味清淡的人怕是受不了这片。
但与此同时,影片的叙事把控好了节奏,没有掉入混乱、泛滥、尴尬的“反转陷阱”,即便在题材呈现上略有过火,倒也没搞到焦糊,算是实现了自身的主题陈述。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事实上,我个人对这次《恶意》的剧情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叙事节奏,采取了循序渐进的、稳步推递的方式。
滨江三院发生双人坠楼案后,主角叶攀想尽量避免猜测、报道真相,但案情调查哪有那么快,群情激昂、分秒必争的时候,总要有一个情绪的宣泄口。
第一个充当坏人的集火对象是坠楼护士李悦,她被认为是把“抗癌小天使”静静推下楼的凶手:除了静静母亲尤茜的一面之词外,民众们更多的“证据”是对李悦私生活的判断以及她的道德污点。
在这个越来越把贴标签和偏见视作真理的当下,李悦受到的猜忌和攻击其实很有代表性,大家普遍不待见别人享受玩乐、晒美图美照,尤其是容易想歪的……
由于“证据”太多,加上大伙都不想错过这个热点,叶攀决定直播采访自称有更多爆料的道爷,结果被摆了一道,对方直说李悦是个好姑娘,坠楼案肯定另有隐情,所有声讨李悦的人都成了网暴者。
至此,第一个大的转折出现,矛头开始指向静静一家。
尤茜迅速成为了下一个恶女,连带着她无私付出的丈夫魏强看上去都不像个好人了。
因为2年前静静成为网红、得到大量关注后,她们一家拿到了不少善款,同时尤茜又怀孕了……于是,“一对有网感、懂流量的后爸和亲妈,为了赚钱照顾未出生的孩子,想放弃静静生命”的假设就此成立。
影片中对尤茜遭遇的描述,显然要比李悦更深一层,因为被曝光的“证据”都是客观事实,就看能否看到事实全貌了:尤茜确实在酒吧豪饮过,但那是为了卖酒筹钱;她也确实在给静静插管时迟疑过,但那是在持续高强度治疗下的恍惚(这还涉及到了给未成年癌症患者安乐死的敏感话题)。
当尤茜不堪其辱、准备以死明志的时候,大家发现继续网暴她也变得不可行了,于是更大的转折顺势而生,主导了这一系列报道的叶攀成了最终的恶女。
关于这个爆点,影片在中前期给了不少铺垫,包括叶攀“杀人记者”的名声,以及她对晨晨的一番暗示,至于后面透露叶攀是自我爆破来替尤茜解围,反倒没太大意外了。
总得看来,《恶意》的转折都在意料之内,谈不上有多高明,但胜在稳健安妥,没有硬凹尬转,也算完成了使命——这比前年忻钰坤那一部同类题材的《热搜》要好上不少。
另外,《恶意》还把一个事实阐释地很到位:当真相缺位时,谣言和猜疑便会立刻补上。
这也是无数舆论事件难以避免的原因,调查真相需要时间,造谣口嗨却不需要,尤其是一些“有理有据的猜测分析”看上去还很有道理,等到官方蓝底白字的通告出来时,许多人都早已带着自己所知的“真相”转头离开了(何况有些人还只信自己的判断不信官宣)。
观影时我就觉得梁关他们几个警察挺累的,一方面要照章办事,找证据、做求证,另一方面在关注舆论风向的时候,还要尽量避免受舆论影响,毕竟捕风捉影和情绪化指控是不能作为行事准则的。
最后,再聊几句电影之外的想法。
恶意是无法消失的,只要世道上存在令人看不惯的人和事,恶意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和传递。恶意又是能够伤人的,网络时代又特别便于传播,通过文字图片语音等方式的造成的恶意伤害几乎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我有时候是希望彻底施行网络实名制监管,所有人都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特别是涉及到公共舆论事件的,但这样做的实行成本、管理隐患以及连带副作用恐怕会更难承受……所以,大家只能继续适应目前的网络环境。
《恶意》里的叶攀就看得很清楚,哪怕自爆、被开盒了又怎么样,网络审判和攻击真正能够伤到的,只有内心敏感脆弱的人,心大一点就好。
就像我,经常在网上码字发文留痕,总会遇到被喷的情况,尤其是一些与“主流声音”不同或者争议性作品的观点,特别容易招来恶意,有些话要多难听有多难听……说自己完全不在意,那是不可能的,但你又没法管住别人的嘴和手,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增加自身的防御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