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天堂 美剧天堂

《南京照相馆》预测票房翻倍,暑期档的转折点终于来了

来源:   发布时间: 2025-07-31    浏览次数:5


南京照相馆》的现象级表现和暑期档众多大片的不及预期,再次反映了电影市场的逻辑变化之大。

读娱 | yiqiduyu

文 | 零壹

7月27日,灯塔专业版对《南京照相馆》的AI票房预测还只有15亿+,而7月28日这一数字直接翻倍变成了34.59亿。如果成真,《南京照相馆》将以燎原之势点燃沉寂近半年的电影市场,今年暑期档、也是春节档之后真正意义上第一部国产电影大爆款终于出现了。


《南京照相馆》的票房走势将和前年暑期的《消失的她》十分接近。在映前一周时间的点映中,《南京照相馆》的上座率从未跌到10%以下,正式上映前三天票房分别为6014.5万、1.09亿、1.46亿,连续两天票房较前日增长高达4000万左右。而更令市场振奋的是,周一《南京照相馆》也收获到了1.04亿票房,远超上周五,票房占比高达58.2%。

这一方面意味着《南京照相馆》大概率还未迎来自己的单日票房高点,票房在下一个双休日大概率会继续攀升;另一方面该片带动周一单日票房达到1.79亿,而暑期档以来的周一票房基本徘徊在4000-6000万之间,意味着工作日的大盘热度被抬升了不止一个级别。

《南京照相馆》带动单日票房突破3亿,是春节档之后最佳表现。2025年暑期档的转折点来得有点晚,但至少还是来了。

1

申奥导演,又一次同时填补市场和题材的空白

《南京照相馆》于6月19日才“临时上新”宣布定档8月2日,后又提档至7月25日并提前在7月19日开启点映,因此在业内的暑期档冠军预测中几乎都没有出现它的名字。即便在定档之后,业内对于《南京照相馆》的预测也停留在5亿级别,事先并非是被看好的那个,直到上映之后豆瓣评分达到8.6,票房也一路走高。


情感共振与市场渴求,《南京照相馆》达成了内容表达与大众情感的对接。尤其是在涉及南京大屠杀这一中华民族群体创伤的题材时,难度不可谓不大,也势必是在网络舆论中走钢丝,但导演申奥真的接住了这个题材。

回望过去同类型题材的表达,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从国军军官、民众、西方人、翻译、舞女、日军等多个群体的不同个体视角出发,试图呈现出人间炼狱中的多元群像视角和大视野,但也因此收获了一些如“四不像”等批评,角川的日本人形象一方面是创新,另一方面也很难经得起推敲,而更像是一种站在受害者视角对日军心理的想象。

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则聚焦的是一个美国人、一群学生和青楼女子的非典型视角,主题有创新、摄影视觉更具力度,但其情感表达更侧重于普世价值的人性光芒。

《南京照相馆》的风格与这两部大众评价较高的同类型影片都不一样。

第一个不一样,在于叙事视角上的纯粹。影片将镜头对准南京中华门照相馆内7个挣扎求生的普通人,他们是邮差、被视为汉奸的翻译、龙套演员等形形色色的普通中国人,视角始终聚焦于他们所见所闻所想,没有西方人、没有日本人的叙事视角,也没有刻意侧重于边缘化的人群,影片的立场极为明确,着力于揭穿日军的残暴兽性和表里不一的虚伪。


主角们就是一群平平无奇的中国人,身上都是市井小民的气息,言行中的恐惧和退缩心理也是实打实的。“英雄们”最初就是会害怕的普通人,而他们从恐惧到最终舍命抗争的过程,也是银幕前观众最能够理解和共情的心理变化。


第二个不一样,则是视觉和情感表达上的高度克制。同类型题材中,往往忍不住通过暴力的直观呈现来表达敌人的残暴,通过受害者的惨状激发初观众强烈的情绪,而《南京照相馆》却基本是反其道行之,影片对暴力画面的呈现极尽克制,多数以中远景镜头冷静记录,而是更多通过主角们的反应、表情和肢体表演的细节呈现来传达剧情的窒息氛围。


克制并非保守,而更像是一种对历史、观众与艺术的三重敬畏。

这种表达上的克制和作者表达在表面上的“隐退”,本质上是放弃了主流战争类型片的常规煽情路径,对苦难和残酷呈现的克制,反而构成了影片超越过往类型片的情感真挚度,消解了过去同类型影片难以避免的口号感、说教感、硬煽感;而从观众的视角来说,《南京照相馆》的表达方式既是深刻,也感同身受传递出了身为同胞面对暴行的不忍,也进一步拓宽了同类型历史题材的年龄壁垒。

而放眼全球同类型题材,《南京照相馆》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国产片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比起全球电影对纳粹德国的反复呈现,对于日军在东亚大陆上的种种恶行,电影的表达是远远不够多的,其中也极少出现兼具艺术和市场表现的佳作;而另一边的《钢琴家》《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窃听风暴》都是豆瓣9分以上的影史佳作,遑论其中涉及的历史争议如何,优秀电影已经在全世界人民心目中做出了自己的诠释,构成既定事实,这恰是媒体影响力的体现。

2

暑期档后程,国产片的这一棒接力到位

《南京照相馆》的现象级表现和暑期档众多大片的不及预期,再次反映了电影市场的逻辑变化之大。

路边一个配角都是明星阵容的《酱园弄》在市场两三天就被打回原形;陈思诚也不能通过《恶意》复刻《消失的她》的黑马路径;姜文《你行,你上!》的作者个性化表达对大众号召力不大;《聊斋:兰若寺》也没能踏上3D动画+传统文化的东风。

反倒是进入到7月底之后,罕见地出现了三部8分电影同时在映,其中两部达到8.6分以上的神作级别高分的情形。《罗小黑战记2》以豆瓣8.6分突破前作和场外争议,走出长尾票房趋势,大鹏《长安的荔枝》与打工人共鸣票房稳健走高,即便在《南京照相馆》的冲击下仍然在周末收获1亿+票房,一起推高了大盘热度;陈佩斯归来之作《戏台》题材似乎毫无话题热度,却仍然凭借口碑突围,周一逆袭到单日第二。


在舆论传播和口碑裂变极为快速的当下,影片不再有过去那样的容错率,而标签式的卖点也几乎不再有效。

按过去的内容质量标准来说,近两年国产电影的整体质量是提升巨大的,市场对于空有明星阵容和题材、IP优势的平庸影片容忍度极低,这也是为什么像《侏罗纪世界》这样的IP也只有过去的一半票房收入,《酱园弄》第一天9000万第二个周末就跌到1000万+。

而《南京照相馆》《罗小黑2》《戏台》都绝不是传统宣发意义上“卖点明确”的类型片,尤其是《戏台》的表现令人惊讶,在《南京照相馆》已经在网上掀起极高话题讨论热度的情况下,《戏台》居然能够逆袭质量同样在线、话题热度更高的《长安的荔枝》,甚至将不少高龄受众拉进了影院——灯塔专业版显示,《戏台》的受众群体中40岁以上占据了51.2%。可见内容调性合适的情况下,当下的电影内容仍然具备“多代际并存”的容纳性。


读娱君一直认为,将电影市场的低迷归咎于内容创作水平的下降是毫不公道的。过去的任何一年都有比2025年烂的多的电影收获破亿票房,但仍有大量营销号推波助澜,集体唱衰电影内容质量,完全忽略了市场的广度和当下娱乐内容竞争的复杂性。

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已成定局的——当海量的娱乐内容可以在手机APP上免费看到,观众对于电影消费的预期就一定会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观众不需要电影了。在思考如何拉拢更多受众群体的同时,如何服务好现有的观影人群也同样重要。

《南京照相馆》抬升大盘热度之后,8月的新片也收获了更多关注。其中最具潜力的国产片或许是《东极岛》和《浪浪山小妖怪》。

管虎导演的《东极岛》原本就是暑期档种子选手之一。该片选材和去年的纪录片黑马《里斯本丸号沉没》一样,讲述中国渔民冒死营救英军战俘的真实历史。在《南京照相馆》大爆后,《东极岛》的票房前景比暑期档开始时更加明朗了,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东极岛》同样不是传统战争片的大战场叙事,转而刻画渔民群体在极端情况下的勇气和正义,善良的中国渔民解救英国战俘的真实故事,拯救者角色比起过往司空见惯的受害者形象不一样,也正是当下多数观众更中意的题材;其二,而从影片最新放出的《不忍了》预告来看,影片有相当高水平的动作戏视觉呈现,以及大量反杀日军镜头的愤怒宣泄,这对于刚刚从《南京照相馆》的憋屈情绪中沉浸的观众来说正好是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也在类型片的层面上达成了互补。


而作为《中国奇谭》首部衍生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在点映之前的市场预期并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影片2023年才启动,去年才备案立项,这对于2D动画来说是比较高效的,容易让市场误解为一部蹭IP热度的快餐作。但从点映的反馈来说,《浪浪山小妖怪》极有可能又是一高分国产动画电影,影片以“底层小妖组团取经”的荒诞设定既制造笑点又隐射职场现实,不少评论认为该片让观众感受到了上海美术厂巅峰时期的功力。


因为还没有正式上映《浪浪山小妖怪》豆瓣还未开分,但从点映口碑来说已经能看到一部高分佳作的身影。目前淘票票购票好评1500个,差评3个,千分之二的差评率比《罗小黑2》还高。


读娱曾反复提及,暑期档不同于春节档,成功的暑期档基本都是长周期发力、优秀电影票房接力,暑期档前半段的市场主要由《新驯龙高手》《F1》《侏罗纪世界重生》等进口片撑起,如今多部高分佳作同时在映抬高大盘,对与8月的市场表现可以不必那么悲观了。

更重要的是,观众也会从一部接一部的高分佳作中摆脱对国产电影质感的负面印象,从过往经验来看,舆论场中大肆吹捧和无脑打压吐槽的,往往都是同一批墙头草。


THE END

友情链接

本地记录
*
*